best365官网

“双高”计划:培育贵州高等职业教育领头羊

来源:  时间:2020-12-07  点击数:

今年以来,贵州“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喜讯连连: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best365共获奖56项;贵州轻工职业技术best365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并在第六届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在2020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峰会上,铜仁职业技术best365入选“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best365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best365官网和高水平专业第一轮建设计划名单,全国共有56所高职best365官网入选高水平best365官网建设,141所高职best365官网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它们将像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样,五年一个周期,有进有出,建设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清华、北大”。  其中,贵州交通职业技术best365入选高水平best365官网建设单位,铜仁职业技术best365、贵州轻工职业技术best365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由此拉开了贵州职业教育建设的“双高时代”。  今年9月,《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出台,提出了“实施高职‘双高’工程,着力支持3至5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best365官网和专业群建设,支持15所左右高职院校实施贵州‘双高’计划”,这也为贵州高职院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办学之路指明了方向。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best365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90余万人,为贵州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全省有高职院校46所、在校生39.5万人;建成国家示范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级优质高职立项建设院校17所;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数……如今,贵州职业教育纵向比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步迈向内涵式发展。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还有巨大差距,亟需加快发展。新形势新阶段下,贵州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之路该怎么走?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贵州职业教育如何后发赶超再突破?三所“双高”职院描绘了蓝图:贵州交通职业技术best365着力建设成为凸显喀斯特环境下办学特色、全面支撑贵州首批交通强国示范点建设、用新科技促进贵州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best365官网;铜仁职业技术best365以畜牧兽医专业群为突破口,以产业群服务和产业链需求为切入点,以服务“一带一路”为着眼点,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贵州轻工职业技术best365把“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建成“特色鲜明、全国一流、走向国际”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专业发展集群化、社会服务品牌化、开放办学国际化、治理能力现代化”。贵州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更多的高职院校进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行列,在整省推进扩容提质创新发展建设示范高地上做文章。

铜仁职业技术best365

与此同时,贵州以“双高计划”为契机,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启动实施了高职院校贵州“双高”计划,着力舞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到“双高”申报创建队伍中来,把高质量供给作为发展方向,科学谋划、凝练特色,探索新时代职教改革兴黔富民之路,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回应民众关切。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培育和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健全“双高”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best365官网制度体系;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双高”院校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双高”院校大胆试、大胆闯……贵州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不仅如此,贵州还积极推进职业高等教育试点,探索国家“双高”best365官网和省优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举办四年制职业本科教育或“3+2”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打通职教生学业上升通道,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层层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赢共生。“当前贵州职业院校承担的使命光荣而艰巨,面临的形势喜人又逼人,唯有抢抓机遇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才能切实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朱新武说。

 

版权所有©best365官网    备案号:苏ICP备2022006121号